就人力构成而言,新造车企业看起来并不“新”。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除了传动系统和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无异,本质仍是汽车。不论哪家企业造车,都需要传统汽车的技术和人才积累。没有技术积累的新势力,只能靠外来人才支撑。
他指出,要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也必须以传统汽车为基础,开发生产相关的硬件和软件产品。虽然软件部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企业,但互联网行业的绝大部分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车辆,再加上传统车厂本身也有专研软件的技术团队,新势力骨干必然是传统车企的“老人”。
对于传统车厂在人才构建等方面的优势,新造车企业并不避讳。
今年3月,小鹏董事长、前UC优视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在回答知乎网友“在小鹏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时写道,“从公司的人才结构体系,肯定是车企的人员更多;从互联网角度,我们需要向整车厂学习,品质,项目管理,严谨性等很多都是互联网人之前做的还很不足的”。
爱驰副总裁、首席营销官金新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新造车企业并非要和传统车企一刀切,也必须了解行业,尊重产业客观规律。汽车行业的经验积累很关键,在人才、体系和品牌体系等方面,传统车企都有很大优势,新势力不太容易赶超。“我们不是颠覆者,是进化者”。他说。
何谓进化?新型造车企业“新”在哪?
金新曾就职于一汽-大众奥迪,担任公关经理和市场营销经理,后入职北汽新能源,担任总经理助理和营销传播部长,目前在爱驰负责企业传播和产品战略工作。他认为,相对于传统车厂,新造车企业与经销商、消费者的关系更紧密、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爆款产品的灵活性更明显、利用All In新能源汽车的先天优势,更利于跨行业整合资源。
在上述业内专家看来,新造车企业“新”在共享模式。传统车企习惯于全流程自造,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帽,恨不得所有零件都自己生产,而互联网行业推崇知识共享、技术共享、软件共享和平台共享。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势力,携共享模式入场,对传统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是革命性变化。
我,人才,打钱!
“互联网(造车)企业给传统车企人才开的工资,我们实在开不起,从我们这里去互联网(造车)企业,马上就是亿万富翁了,在我们公司需要付出几十年(也未必有这么多钱)”。
谈到大批传统车企人才跳槽到新造车企业,一位传统新能源车企负责人直言,高薪资是最重要原因。目前,上述传统车企已经向数家新造车企业输出了多位副总经理以上高管和总工程师级别的核心技术人才。
前智电互动集团HR总监、华泰控股集团招聘总监姜永杰也表示,新造车企业给予人才的薪酬待遇很高。传统车企副总裁和研究院副院长以上级别的高层,如果转战新造车企业,薪酬是之前的两倍或三倍,十分普遍。
另外,新造车企业对员工,尤其是核心人才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也对应聘者有极大吸引力,而这是传统车企所不具备的。
多家新造车企业以股票期权激励人才加盟